李深华:相互理解而道合 你我牵手促发展

  相互理解而道合 你我牵手促发展

                 董事长李深华在华兴首届供应商大会上的发言

 

董事长李深华指出商品四大核心价值内涵是:优化、集约、品牌和环保。他呼吁大家一切从产业链的发展高度出发,立足供应链建设来思考企业自身的发展,在经营好自身企业的同时,要共同关心供应链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发展,以供应链的建设为手段实现产业王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尊敬的各位合作伙伴同仁,大家好!

    感谢你们今天在百忙之中来临华兴,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我代表广东华兴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对各位的来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长期以来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此情此景,充分体现出全体同仁对促进供应链的建设和发展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为此,我坚信,我们的前景将更加兴旺发达,我们共同的目的一定能够实现。二十多年来,华兴玻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长足发展到如今,离不开我们的紧密合作,离不开大家的倾力支持,少不了伙伴们优良服务的巨大贡献。华兴的发展能与你们为伴和有你们的支持,让我倍感自豪,充满信心!华兴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你们!更需要你们!

 今天我们是在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基础上相聚,你我牵手应对转型提升实现新发展为目的。为此,我更期待各位同仁利用本次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和体现主体精神,以供应链这一理念为共识,共同努力,共谋发展,出新招,献大计,为实现产业链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营造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使产业链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取得好成效,获得新胜利。在此,我站在思考产业链发展的层面上,谨以个人观点,针对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我们产业链的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相互理解而道合,你我牵手促发展”为前提,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即以“经济转型后的市场形和“绿色经济的‘硬着陆’迫使生产者重新自我审视”以及“供应链在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等几个命题为切入点,抛砖引玉,发起呼吁,展开研讨,产生共鸣。诚然,这是本次会议的目的,更是本人作为活动发起主体的强烈愿望。


一、经济转型后的市场形态——商品的核心价值


   中国当下正是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所谓转型,不论是社会转型还是经济转型,从根本上说,首先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的内容元素日趋丰富,显得原来的社会支配形式和经济发展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或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人们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性,政治生活的自主性,文化生活的多元性)的需求。因此,人们必然地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形势产生新看法,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标准。以此而形成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内生动力,直接地推动中国进入社会新时期,即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总目标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文明生态建设”等有机统一体基础上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形式与方向。由此而形成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即经济模式变革和创新。概而言之,是人们自身改变对事物的审视和判断准则,即原来认为是好的东西或是对的事情,以现在的审视观来衡量就并不如此,可能认为不好或视为不对。就经济转型来看,从中国开放改革30多年发展到“十二五”规划前,是处于“奔小康”前期阶段,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都是以追求单一数量 (GDP) 规模的粗放型经济形式发展。但在《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目标,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新时期新标准和新要求。但我们知道《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目标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就是建立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文明生态建设”等有机统一体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更高层次和更高要求。可见,在这种新的要求下的经济转型,是一种保持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基础上的可持持续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本上改变社会对经济的审视标准,具体一点说是改变社会对企业发展的审视准则,即未来企业发展“不仅仅要看速度,更要看效益;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规模,更要看结构;不仅要看业绩,更要看手段;不仅要看当前,更要看趋势”。诚然,这种新的审视标准意味着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不是物性和手段,结构性或要素性的局部变化和更新,而首先是通过经营管理者乃至全体企业成员从观念上转变的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微观到宏观,整体性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再说经济转型在生产形式上,是由低端向高端过度,由粗放型向精细质量型上升,从松散型向集约型整合。在手段上,是由时代信息与科技对传统落后技术与手段的替代。在时空上,由区域局限向全球国际化超越。在价值上,从追求单一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由产品向品牌提升。在架构上,由单一实体产业向产融的虚实相结合。上述这些不论是社会的新要求还是人们的新观念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新形态,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我们称之为中国社会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我们作为社会的经济主体,更要关心的是由这种社会新形态所引起经济转型后市场形态的变化,即商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核心价值内涵。

在一个发展正常化的社会,经济一般地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内生动力。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推动社会形式变革动力,使社会形成新的形式来促进和改变经济的发展动态和形式,使经济发展上升到更高层次,达到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社会与经济的关系,前者作为是形式,后者作为内容两者构成一种既互相矛盾又有互相统一PDCA螺旋式上升循环。同理,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由社会形态改变经济形态。但经济形态是由其本身经济活动的形式,即市场形式所盘活。同时,经济的社会实用价值是由市场的形式来实现。换言之,从经济的本质来说,不同的市场形式,使经济产生不同的量与质的变数和产生不同的社会实用价值。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的经济主体(构成市场形态的经济元素)对市场形态的了解和关心是必要的。在中国经济发展形态大体上分两个不同形式的发展阶段,前期是计划经济形式;后期是市场经济形式。虽然,中国的经济是以计划经济起步和变身出来的。而自开放改革以来,已经逐步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通过30多年的发展渐变,当下的经济形式虽然与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形式有所不同,但起码是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即从短缺过渡到竞争,从数量过渡到质量。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商品的交换和定价(价值贵贱)由市场(供求关系)自身来决定,即商品在市场自由流动和交换,而非政府的行政手段所把握。因此,在这种经济活动的形式下的市场形态是竞争性的,而非配置性的。概而言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形态,是竞争经济形态。这种竞争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低水平的非理性的无序恶性竞争;二是较高层次的理性的有序良性竞争。而非理性竞争与理性竞争两者区别的特征就在于,前者追求效果是当期或短暂的,采取的手段是战术,成本较高;而后者获得的效果是长远和具有可持续性,采取手段是战略,成本较低。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商品以什么核心价值内涵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以上所述,我们不是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判断和研究,也不是对市场具体活动形式探索和分析,即商品或物质的如何交换的论述。而是对特定的市场经济形式下产品或商品以什么核心价值内涵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和保持市场的生命力,即对构成产品或商品的竞争优势关键要素(产品获商品核心价值)是什么产生兴趣。也就是说,一个商品,如何拥有和保持其市场价值和地位,即市场生命力。说透了,就是商品里含有什么要素让消费者感兴趣,优先选择并保持期望值。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说起。自《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新时期的总目标之后,中国社会转型必然倒逼经济转型,即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来看,其经济的形态也“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模式,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态”。可见,从国内社会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而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后的未来经济形态,是在扩大内需,消费经济拉动为经济动力的基础上,必然是从“原来粗放和数量扩张为主 (单一追求GDP) 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和质量效益为主的发展模式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因此,在这种社会新时期的新经济形态下构成的市场商品,必然赋予一种新的核心价值内容。

在“建设美丽中国”总目标推动下的社会经济,必然是绿色经济,抑或说,经济是环保的。而绿色经济构成怎样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从一般看来,经济形态不外有如下几方面不同维度的概述:一是外部分工和投资拉动,即由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为驱动力转变为内部拉动,即扩大内需、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二是由“原来粗放和数量扩张为主 (单一追求GDP) 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和质量效益为主的发展模式。三是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文明生态建设”等有机统一体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不论以何种角度来考察未来的中国经济形态,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变化。因此,直接地构成了市场形态核心价值内涵的变化那么,商品到底应该具有什么的核心价值内涵?从本观点看来起码具有如下四大部分:优化、集约、品牌和环保。

首先,“优化”分内部优化和外部优化两个范畴,一是内部优化是指产品或商品生产环节的各种要素上,即内部结构上的自我完善,包括在经营管理模式,营销、人才、资源、产品、材料、生产手段和技术等内部要素的不断改造提升,形成自我完善或自我淘汰的内部循环。二是外部优化,指产品或商品在参与市场活动中的被识别、被认同和被选择的优先性的争夺。假如,某一产品或商品丧失了这些优先性,那么,就失去了市场。因为,这些优先性程度是直接地充分体现产品或商品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强度。所以,在这种意义上的优化亦可理解为竞争。

第二是“集约”,亦可称之为整合,意指产品或商品的生产方式具备时代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即以各种方式形成产业集群、资源整合、资本联盟、行业联盟、技术联盟和商业关系与手段等的有机互动统一。集约,是时代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的代名词。因为,从经济规律而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主体(不论是大到国家或地区,小到企业)本身,包括资源性和时空性及其技术手段以至关系等各种配置与组合,即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种种要素总是显得非常局限与十分不足,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产品或商品从生产形式上看,必须要从原来分散到集中过度;从经济的内容来看,要从单一向多元,从单调到丰富发展;从经济手段而言,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提升;从生产关系上,从独立运作到多向互动转变;在经济的时空上,从地域性、封闭性向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开放性过度;从关系上,就要从经济向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对接,从行业向产业,从社区向社会延伸。可见,作为一个产品或商品的生产者,要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要求,现实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要考虑生产形式的集约化。或者说,以集约的形式,整合和营造并形成一种“商业生态”,才具有充足的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此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世界级商业王国沃尔玛的商业营运,来思考集约效应而形成一种商业生态。沃尔玛在世界任何地区设立商业中心,它的选点首先依赖于城市的公共设施和配置(包括城规、城轨、交通路网、网络、物流)等一系列设施条件,再以它自身发展的历史所形成的公众美誉度和知名度效应,联合具有相互利益所在的商业群体(麦当劳和肯德基),又加上迎合一向追随的(买与卖)粉丝群等以集约形式整合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实际上,上述一切构成以沃尔玛为核心的商业中心,各种要素都是互相依存的,无你不成无我不就。沃尔玛为核心的商业中心,就是一个城市中心,一种商业生态。不论在哪里,要形成一个商业中心都必然地要形成这样的一种集约效应的商业生态。就此意义上的集约概念就不是传统概念上“集”各种必要性的条件组合,而是以跨行业、跨地域、跨领域等具有时空性“约”成有机统一体,即商业生态。这种所谓的集约生产方式准确地说是一种集约商业营运方式,而这种营运方式在商品中所产生的效应是成本与质量的性价比优势。

再说“品牌”,它是体现一个经济市场和一个经济主体及其产品或商品的成熟程度。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如今,已经使经济的主体从非理性到理性,从未成熟到成熟转变。也就是说,一个经济组织的一切经济行为和手段以致模式,它必然要建设和打造品牌,即从产品向品牌过渡。所谓品牌具有如下内涵:1、品牌是一种层次,它体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层次。2、品牌是一种责任,所谓责任是反映商品的生产方式和一切商业行为是保持以社会大众愿望向一致,起码是不伤害社会大众为前提。3、品牌是一种信心,是指在何时何地使商品能保持应有的价值要素。4、品牌是一种价值,商品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能逗人喜爱特征,并能促使消费者优先选择。5、品牌是一种寿命,指商品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期望值,即与消费者的期望值相乘。6、品牌是一种承诺,商品在何时何地确保应有的一系列实质性价值要素,特别是对质量的保证。7、品牌是一种服务,让消费者在使用本商品过程感受到从心所欲的便利性,即使消费者保持一定的满意度。8、品牌是一种特色,商品里具有功能、性能和价值等都有别具一格的特征,即当消费者使用本商品之后,具有较高的公众欣赏度。9、品牌是一种权威,所谓权威,是指商品在行业或产业的标准、形式、手段、价值和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具有引领性和主导性话语权。10、品牌是一种商业典故,商业典故即故事,是指本商品有一系列从诞生到成长乃至成功的整个发展过程模式的说理性和说服性,让公众对商品品牌的成功折服并欣赏。以上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品牌里应具有的核心价值内涵。在这些内涵基础上可概括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使命,即一个商品品牌的概念。因此,假如一个产品或商品,即经济主体不能反映出这些价值内涵,那么,这个产品或商品,即经济主体根本没有竞争力,更不可持续发展,既没有市场的生命力。所以,要使产品或商品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创建品牌是一个关键的保证要素。再有的是“绿色”,即环保,是新时期人们赋予时代经济的新要求,也是当下经济形式的代名词。因此,生产者从产品定位、原材物料、生产方式、商务活动、手段与技术、消费者,到使用效果、是否方便合理、过程成本、报废处理是否自始至终,即产品或商品从设计、生产乃至使用以及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不能构成对人的伤害,环境的污染,必须符合环保标准要求。否则,时代的时空没有自身存在的空间。就上述意义来说,构成这些新的市场商品形态的核心价值内容,是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决定着产品或商品在市场竞争力乃至企业命运的生命要素。


二、绿色经济的“硬着陆”迫使生产者重新自我审视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形式的代名词。从现在这种绿色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意味着由社会要素倒逼生产要素,再以生产要素倒逼生产者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及其全体成员)观念转变,即思维模式上的快速外化,再者是企业经营模式和成员工作方法的优化。这种外化和优化构成的变化,换言之,就是一种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乃至工作方法创新,我们把它概括为企业模式创新。从上述绿色经济的要求对经济主体或生产者而言,已经不是一种轻易而举的事,如似有一种泰山压顶之势,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强制性、迫切性和不可回避性。因为,这种趋势既不能改变,也不可逆转。所以,绝不能采取观望和等待的态度。对生产者而言,这就是绿色经济所构成来自社会外部的压力的必然性。在这里称之为“硬着陆”。

“硬着陆”赋予生产者更高的要求。所谓绿色经济的硬着陆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说到底就是一种硬性要求,这种要求对生产者而言,是由一系列的社会要素来倒逼生产要素成本的大幅提高,强化生产者要从根本上运用各种先进管理、科技手段变换和提升进而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使生产者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各种要素的外部压力,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把握新机遇、最终实现新发展。这也是一种由新的社会形态改变或提升一种经济形态的一个潜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逻辑。这种由社会要素倒逼形成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即绿色经济。这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 以较少能耗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一说法有两种内涵,前者所说是经济形式的谓词,而后者之言是对社会层面的要求的表达。不论其诉说的形式如何,对生产者而言,社会对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必然要向环保型转变,即推进绿色生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这种情形下的生产要素成本必然导致大幅度提高,生产者要获得相应的边际效益必然是要在根本上改变生产要素和转变原来的生产方式。彻底地说,在生产形式上要重新自我审视,做出整体上的变革。

绿色经济就是以绿色生产为前提。绿色生产从生产者来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逻辑,而不是环节性或结构性的局限概念。从观念上而言,生产者原来只是考虑一个环节或一个企业的自身内部营运循环,从没有或不须考虑自身以外的事情。但从绿色经济的生产形式要求来看,是要从一个商品的自始至终的整个生产环节(包括采矿、原料、过程加工处理、物流配送,废品回收处理)等,一系列全过程的系统循环考虑。这才是经济模式转型后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也就是说,参与商品生产的任何环节都必须具有这种观念前提。因为同一商品的生产者,都是存在于同一产业链,同时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即生产同一商品的各个环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利益和价值联系。所以,在产业链乃至供应链里同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在同一商品的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者,都必须同时考虑到自身生产产品的自始至终各种关系问题,特别是生产过程环节的节能环保问题。比如,就我们玻璃瓶的生产环节,从耗用的角度来看,材料、原料和燃料的元素与含量直接地构成我们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废气排放,废物处理。这些材料、原料和燃料的含量或性价比完全构成对生产消耗与效益关系指标的影响。说到底,每一个生产者在生产的同时,要对上游环节包括各种含量指标、运作消耗,和生产手段等的关注和考虑;在卖出产品或商品,必须同时考虑下游环节,包括用户使用和回收处理技术及其环节成本,即具有回收处理的一系列流程安排等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从联系角度,在传统的企业经营观念而言,一般在企业信息、业务和物流等都只是从自身内部生产环节(企业)的进与出和运作考虑,以外的事情基本不会关注,更没有开放互动。但从绿色经济的生产形式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各个环节的生产者首先要有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体视野和综观的系统考虑。在集约或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企业外部之间开放性的互动对接,打通企业内部对外联系的一公尺壁垒。通过对企业内外联系的开放互动,运作的科学化,包括包装形式和物流方法的整理和改善,使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企业外部之间,即产业链乃至供应链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实现最短距离的对接和最小时间单位的快速反应。在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层面,同样是要让链条内外各个环节的联系实现高效互动和快速对接,做到一呼即应,得心应手,换言之,就是贴身服务。这样,以物流、信息流、业务流等多层面立体互动对接,使整个参与同一商品生产的所有环节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或更紧密地推进一步,可上升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相聚一起共同探究的核心的深远的重大问题。诚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高度,是直接决定和体现产业链乃至供应链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的强度!


三、供应链在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各位合作同仁,通过上述两个命题的探讨,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不论从世界经济或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未来的经济都是以时代科技为基础的一种跨行业、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多样性的多元整合为实现手段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共存于同一产业链,就必须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共同积极推进供应链建设,为打造产业王国实现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从概念而言,不论在什么的产业中形成,以什么的形式出现,从性质上来说,它具有商业性、联系性、开放性、促进性等多维一体的特征。这种性质具体地说,是为实现各自的商业目的,以业务形式互相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实实在在紧密合作的利益关系,同时,在这种紧密合作利益关系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时代科技手段对接,实现信息的互相开放,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是供应链的任何环节,在管理、生产、技术和物流等营运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效率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内外环节对接的交易成本,实现共享、共进、共赢,共同发展。最终在产品或商品的一体性基础上形成并体现共同的利益关系,构成现实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产业的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供应链实在价值。可见,供应链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抑或是根本上的不同角度来审视,本质上都是相互依存,无你不成,无我不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互成一体,共同利益的一体,即利益共同体。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在追求实现自我的过程,有缘在产业链一道,共同奋斗,共同成长和发展,不断促进供应链建设,打造共同的产业王国。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共同利益所在的必然;也不是一种刻意,更是实现自身商业目的的内在需求。所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上的供应链,是社会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经济主体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观点所主张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是指在参与完成一个完整意义商品的自始至终的生产过程(包括各个生产环节单位或企业)的种种利益,都只能在其参与生产的本商品里获得或分享(有偿分配)。譬如,一台电视机,它的售价,即总价值一定等于各生产环节单位(企业)的总成本+剩余价值(边际利润)的总和。再说我们直接参与生产的商品,如一瓶酒,一瓶酱油,一瓶饮料,一瓶化妆品亦不外如此。由此可见,在一个供应链里,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单位的举动都对自身生产的本商品价值构成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参与生产的本商品的各生产环节单位(企业)经济活动中充分体现出经济组织的趋利性和利益关系的必然本质。供应链的这种现象正应验西方经济学经济组织趋利的必然本性,也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也就是说,我们所主张“供应链在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观点,是有市场经济实践的丰富实证案例支撑,同时,亦符合资本论和经济学的逻辑理论。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表达的这一自我主张,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亦不是以一句华而不实的虚词来炒作,也不是打着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幌子”忽悠他人,更不是塑造一种表面形式来粉刷自己,而是我们自身一贯以此来指导实践的理念;赢得客户信赖和支持的座右铭;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机遇不断发展的法宝;成长历程不断学习的深刻体会。同时,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产业以及供应链提升与发展的理念参考,和更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紧密合作,成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提升的加速器。

目前,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不论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概念里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观念差别,保持着某些形式的传统思维。用一句俗话来形容,“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正是一种“各自打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农耕意识。这种观念以为只要把守好自己门户,外面再大的风雨也是不会构成对自己的影响。把一个构成产业链的环节“我”,简单地理解为与众无关的独立王国。我们觉得,这种职业眼光只有视角,没有视野。如果作为一个参与时代经济建设主体,还被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经济意识所左右,那么,我们用多少年的辛勤汗水努力堆积起来事业小丘,必然被时代大经济的滚滚洪流所冲走。可见,这种传统思维是有碍供应链的建设和产业链提升与发展,更是不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无法走进时代经济发展滚滚洪流。在现实性上,产业链或供应链的任何一个微细环节营运水平的不对称,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构成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影响。如此观点,正回归大家熟知的管理学的“木桶理论”这一原理。

供应链的紧密合作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因为,根据上述的社会经济大趋势,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历史关键时期,也就是说,未来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里经济发展形式已经不再是以原来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为主要特征, 以较少(广义概念)的能耗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见,我们要迎合和实现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提升,对商品生产的任何环节的生产者而言,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因为它迫使生产者要在理念、商业关系、市场、经营、管理、人才、设施、手段和技术等,即生产关系要素和生产力要素上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变、改造和提升,而这种改变对生产者来说,不是脱胎换骨,起码是旧瓶装新酒,在企业内部做出重大变革。所以,要实现转型和提升,只是立足于商品生产的某一个环节或单位(企业)来思考,仅以单一环节或单位(企业)拥有的资源配置,光靠某一环节或单位(企业)的自身力量的努力,都是局限的,远远不足的,更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时下面临市场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严峻、激烈和复杂,而竞争的方式也不再是原来的这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的博弈,而是一种强强联合的链条式的集团军对抗战。可见,以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对产业链的任何生产环节或单位的生产者而言,供应链概念意义下的紧密合作,已经不是可有可无或可从可不从的自由态势,而是一件生死攸关的迫不及待推进的大事,不以主观意志转的刻不容缓的必然决断。为此,呼吁大家,一切从产业链的发展高度出发,立足供应链建设来思考企业自身的发展,在经营好自身企业的同时,要共同关心供应链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发展,以供应链的建设为手段实现产业王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经济规律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即从短缺经济上升为竞争经济,诚然如此,经济主体的境界必然要有相应的超越,这就是立足自身而思考产业,立足于环节而关注全体(供应链)。产业盛企业胜,产业王企业旺。说透了,回归普遍话题:大伙好才是真正好。 这一普遍话题正是我们在这里共同探讨的目的所在。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关心华兴事业的同仁,感谢各位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并祝大家事业达成!兴旺发达!顺顺利利!家庭幸福!如意健康!并祝会议实现预期!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九日

                                       李深华

 

 

(作者:薛实转载 )


2014年7月17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