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昆虫的诞生始末

清华美院 张囡

创作目的

       本次创作,意在纯审美范围内探讨对造型和审美的追求。在造型语言上尝试把所学到的装饰性语言与立体造型相结合,在雕塑过程中利用点、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制作出可以多角度欣赏的立体形态。在创作中力图表现出立体造型的体量感和整体的韵律感。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三星堆和青铜器的装饰手法进行探索,挖掘深藏于这些原始造型下的审美意识,提炼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神秘感的符号语言,经过个人的主观情感的再加工,把源于自然的昆虫造型抽象化符号化,用现代的表现方法融入到个人雕塑的创作语言中。让观者能直观的感受到造型整体带来的神秘紧张感和淳朴天真的气质,体现形式上的美感,制造一些性格和形象的矛盾感,突破传统印象中对昆虫的普遍认知。在展示中,让观者与昆虫面对面的凝视,试图创造一个由本人亲自打造的奇幻昆虫世界。在实验过程中尝试找到金属和与玻璃材料最自然的结合方式,用金属材料为玻璃材料创造更多的表现细节和肌理变化。本人以昆虫为主题,借用玻璃半透明质感体现昆虫本体的脆弱,运用玻璃内部多样丰富的颜色变化和纹理变化,表示自然界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希望本人的昆虫系列作品能够引起观者对自然界、昆虫世界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设计灵感

        昆虫的生活和动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不足道,也非常陌生,往往被人类忽视。可在微观世界里,它们也是会卖萌发呆,有时甚至是危险残暴的。希望通过此次创作,把微观世界放大,拉近人与昆虫的距离,让观者来一次与昆虫的直接对视。选昆虫为题,也想借机抒发自幼对自然、对昆虫世界的热爱之情,引起观者对自然界的关注。

装饰造型研究

        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装饰造型作品值得在创作中借鉴和研究,个人对距今有3000-5000年历史的三星堆古遗址和青铜器的造型情有独钟,其中青铜面具的造型,具有很强的装饰造型特点,面具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对五官进行变形放大。这些符号化的造型可以把你顿时拉入到一个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中。而在另一个爬龙柱形器上,龙的身体又被简化成很短小的部分,制作者用非常简单的线条刻画出生动的造型。这些看似怪异的造型背后一定都有其想表达的社会含义,虽然这些故事没有保存下来,但三星堆的装饰手法仿佛让本人看到了艺术最纯粹的形态,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化,透过面具我仿佛看到了原始人以祭祀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祭司那种不可取代的统治力量,这些面具兼具形式感和功能性,象征着权利和力量,让人过目不忘,具有浓浓的神秘色彩。
 

ys1-1

                             青铜面具                                                                                         爬龙柱形器

 

        为什么这些青铜器会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能否把这种象征的手法应用于现代的造型中?本人想通过个人创作,找到对这些疑问的答案。
 
昆虫形态的再设计

       以昆虫的自然形态为灵感,把微观世界中的主角放大,引起观者对作品既熟悉又陌生的好奇感。对昆虫形态的特征进行研究,突出此昆虫有代表性的体态特征,把昆虫的头部、前肢、腹部等部位概括成近似几何的造型,或是针对其有特点的部位进行放大。例如放大了昆虫的眼球,夸张了腿部的弧线,拉伸了腿部结构,增加腹部的厚重感。在对昆虫的整体造型上,本人一贯追求造型的自然感、流动性。在造型的节奏控制上,让紧张感和舒缓平和感并存,试图打破自然造型中的规律性,把大小、数量、弧度等等元素重新组合,达到感官上的平衡感。这种特殊的平衡方式创造了结构上外在的秩序感。在细节上,结合造型本身的肌理和玻璃内部的肌理,既表现出了昆虫本体脆弱的一面,又可以展示玻璃材料生动的一面。在设计中,把当下流行元素中的表情符号运用到造型中,达到形与神的统一,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每一只昆虫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调皮卖萌、有的严肃乖张、还有的发呆不问世事。希望通过一个个形神兼备的形象把个人对昆虫对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传达给观者。

 
创作过程

       第一步设计草图,收集昆虫的图片,观察它的自然形态。选择有特点的昆虫类型,然后在草图阶段不断的对昆虫的原始造型进行归纳整理。运用所学装饰手法对昆虫造型进行抽象夸张和变形。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简单的再现到抽象符号的变化。
 

ys1-3


设计草图

       第二步是将设计草图制作成泥稿,在草图阶段,会有很多在二维层面没有考虑到的空间感和细节,需要深入,昆虫每个独立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在这一环节都要重新思考。连续和间隔,交错和平行,对称和失衡等造型关系需要反复推敲,线与面之间的对比关系与造型整体的统一在每个角度都要考虑到。
 

ys1-4

             泥稿创作                                                                                           泥稿创作


       第三步翻制模具,由于昆虫的造型有很多比较细小的结构,需要对模型进行分解铸造,首选硅胶模具,由于体量比较大,可以在硅胶外部包裹石膏,避免硅胶模具变形。翻制结束后在模具中灌蜡。这种分解铸造的方式避免了在模型的夹角处气泡排不出去的现象和在铸造过程中因为模具过细,导致玻璃液体无法完全流入的问题。
       第四步使用脱蜡铸造法分别铸造昆虫的腿部和身体。
       第五步将模型拼接好,整体翻制石膏,进行二次烧制,直到身体和腿部可以熔为一个整体。
 

ys1-6

烧制温度曲线表
 

       第六步出窑后清理石膏,对玻璃表面进行冷加工处理。磨掉铸口和一些表面不平的部分。
 

ys1-7

作品《相爱好吗》
 

 ys1-8

作品《想去的地方》
 

ys1-9

作品《心中的某种火焰》

 

金属与玻璃材料结合的创作实验
 

  以作品《日子,发出声响》为例,作品由三部分组成:身体、翅膀、腿。由于玻璃材料冷却后易碎且铸造完成后不具有延展性,所以首先制作玻璃的部分。



ys1-10

铸造填料                                                                                      身体部分铸造完成                                
 

       第二步制作翅膀结构,为达到轻盈的感觉,翅膀部分的制作工艺为平板镶嵌,材料选择有少量气泡的平板玻璃可以更形象的表现出翅膀的质感,使用亚硒酸、硫酸铜、盐酸混合的溶液使焊锡变成黑色,与透明玻璃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再将翅膀外框打磨成银色,保持跟腿部颜色的统一。
 

ys1-12

翅膀部分
 

  第三步,根据效果图,计算出腿部的尺寸,利用3D打印的办法制作一个模型,使用树脂材料打印出来,作为锻造不锈钢材料的参考。锻造不锈钢的腿部结构,并根据玻璃部分微调,将下部底座完全藏于玻璃结构下。
  第四步拼接,不锈钢使用拉丝的技法,可以很好的衬托玻璃主体,在不锈钢腿部打孔做支撑,将翅膀固定于腿部内侧,再将玻璃部分放置于腿部结构之上。
  三个部分分别完成后,实现可以迅速拼接并拆卸的结构,保持身体、翅膀、腿部结构的独立性,避免了在运输途中翅膀易折断和玻璃易损的缺点。
 

ys1-13

作品《日子发出声响》
 

ys1-14

作品《你是月亮,我是睡眠》


创作感悟

       在创作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做玻璃艺术创作的不易,创作初期,要不断推翻自己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才能实现自我的突破。接下来要让手跟上自己的大脑,如何通过作品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绪传递给观者,如何让作品兼具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美感,并达到两种材料之间又有对比,又是完整统一体的结果是实践阶段要考虑的问题。在材料实验过程中一次次记录数据,在失败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让试片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把自己实验的数据应用于最后确定的造型中。由于玻璃的造型和尺寸与试片的差异,在最后烧制的过程中依然会有很多变数,但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是玻璃迷人的魅力之一,每一次开窑都是令人兴奋激动、心跳加速的过程。没有体会过失败的痛苦,就无法理解成功时候的复杂心情。
       每一件玻璃作品都来之不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创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和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


2018年6月22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