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县传统玻璃器皿产业转型发展报道

历久弥新放异彩

—— 探寻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顺应发展新要求打造行业品牌轨迹

 

或晶莹剔透,或色彩斑斓,在祁县,走进任何一家玻璃器皿企业,人们都会被流光溢彩、通透精美的玻璃器皿所吸引。玻璃器皿,是祁县的一张“城市名片”;祁县,是名副其实的“玻璃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与全球经济同频共振,砥砺而生,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的辉煌成绩,将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等多个“国字号”招牌收入囊中,还涌现出一批“单打冠军”,彰显出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独特魅力。祁县玻璃器皿以其优秀的产品品质,连续供应2016G20杭州峰会、2017和2019“一带一路”高峰论坛、2018博鳌亚洲论坛、2019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会国宴,收获了多个业界荣誉。

在新发展阶段,祁县玻璃器皿行业正在找准路径,重点攻坚,实现由要素驱动向要素创新双驱动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低端制造向品质制造转变,迎接玻璃器皿高质量发展的明媚春天。

起步:一口气“吹”出一个产业

山西喜尊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面对高温炙烤,工人们手持一米多长的空心金属吹杆,从窑炉里挑出温度达1000度以上的玻璃熔液,放入模具,然后将嘴对准吹杆另一端开始吹气,与此同时用手旋转吹杆。玻璃熔液在模具内慢慢冷却凝固的同时,其形状也随着工人吹气的力道渐渐成型。几分钟之内,一件玻璃杯体或瓶体“一气呵成”。这就是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过程。

这样的玻璃器皿加工过程,在祁县已传承了百余年历史,至今仍是祁县玻璃器皿的主要加工方法。正是靠这种方法起步,玻璃器皿产业成为祁县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成为县域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祁县玻璃始于明清,发于民国,真正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祁县吹制的马灯灯罩广受欢迎。改革开放以后,祁县开始生产人工吹制的玻璃杯等器皿,并很快打入国际市场。之后,随着玻璃器皿用途的日渐扩大和海外市场的打开,整个行业开始“涨潮”,祁县玻璃器皿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一时间,农民洗脚上岸,当起了老板;村姑解下围裙,进了工厂;小老板们更是努力开拓,扩大经营,变身股份公司CEO。

祁县红海玻璃器皿有限公司前身为祁县玻璃厂,始建于1953年。其发展历程见证着祁县玻璃器皿行业走过的三个阶段,萌芽、快速成长到高速发展。也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玻璃器皿迎来万紫千红的局面。随着世界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由欧洲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转移,1988年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发展到20余户, 1998年达到41户。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欧美等消费市场大规模打开,玻璃器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祁县玻璃器皿集群逐步发展壮大,祁县作为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的地位从此奠定。

调整:从160户企业减少到40余户企业

凭着较高的性价比优势,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开始迈入了集群发展的高速路。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发展迅猛。

2006年,祁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增至160家,产值由1.5亿元发展到突破10亿元,自营出口额保持40%的高增长率。全县玻璃器皿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成为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的优势产业,其地位着实不容小觑。

但是,在过去的发展中,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一直走粗放型的道路,高污染、高耗能、低水平、重复劳动、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不足等弊端,一直伴随着企业和行业的成长。县委、县政府认为,要想解决当下的难题,需要利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加强宏观调控。

围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降低能耗,祁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把大华、宏艺等企业作为产业龙头重点扶持,以点带面进行示范,逐步完成了从土圆炉到煤气炉,再从煤气炉到电熔炉的三级跳。

面对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雷同、低价竞争等问题,该县提出“规模扩张与质量上档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举,代理出口与自营出口并进”的发展思路,在鼓励优质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对低端、低效企业实施关停整合,玻璃器皿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品牌优势开始形成。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渐趋健康发展。目前,全县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47户,从业人员2万人,年产值37亿元。产品包括10余个系列8000多个品种,70%以上产品出口到以欧美为主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产品约占全国产量50%,其中人工吹制高脚杯占全国产量80%以上。“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的格局正在形成。手绘、描金、彩绘等深加工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也风生水起,渐成规模。

升级:以智慧制造促产业转型

机器声隆隆作响,工人们热火朝天……日前,记者在山西大华玻璃智能工厂建设项目现场看到,该项目智能车间主体已经封顶,整个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该项目于去年7月开工建设。项目全部采用全自动化信息控制,将建设一条高档晶质高脚杯生产线、花瓶生产线和一条高档水杯生产线。投产后,年生产各类玻璃器皿将达4500万只,年产值达40392万元。

大华玻璃智能工厂是祁县玻璃器皿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手工做精、机制做大、深加工做强”,这是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祁县喜福来玻璃器皿有限公司上马全省第一条机制高硼硅玻璃器皿生产线,生产的机制酒杯具有耐高温、高强度、高通光等特点。目前该公司又在建设一条机制凉水壶生产线,预计年底投产。像喜福来一样,祁县玻璃器皿行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正在实现由纯人工到人机并举、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全面升级。仅2020年,全行业新增机制化生产线4条,其中宏艺、光华、鑫通的3条生产线已于当年投产。

燃料方面,实现从烧煤到天然气、电熔炉的清洁生产;原料由普白料升级为高白料、晶白料,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产业转型方面,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玻璃器皿设备研发、销售及工贸游一体发展;营销由最初的OEM到自营出口,到现在电子商务、自主品牌营销。

近年来,通过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祁县)玻璃器皿博览会暨“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产品线上交易会,以及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上海百货会、成都糖酒会等国内展会,同时积极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构建“外贸+内销+网店”多模式销售网络,祁县玻璃器皿在拓展新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品质的提升带动了品牌提升。祁县先后被授予“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国字号品牌;全县玻璃器皿企业共注册商标100多个,其中“大华”“宏艺”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帝豪、贝尔、海贝思等品牌已被国内市场熟知。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还存在营销环节薄弱、设计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步伐不快、科技研发实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与欧洲高档玻璃器皿生产企业相比技术差距较大,在炉型、料方、机制器皿以及产品款式设计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短板,亟待学习提升。”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胡晓峰表示,下一步,祁县要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品牌为引领,充分发挥行业制造、营销、品牌、技术、人才、创新等优势,加大关键项目投入力度,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拓市场、以龙头带集群的发展战略,把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新空云

2021年8月26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