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军看新常态下的灯工艺术
2014年十大热词中“新常态”排在了第一位。新常态这个关键词的关键字在于创新,这表明旧的发展方式已无法延续,老路已经到了尽头走不通。新常态下要切换文化附加值增长动力,将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
琉璃灯工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近代的明清官窑,到现代的世界琉璃在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这门艺术在艰难中寻求探索,在曲折中发现机遇,在进入“新常态”下的今天蓄力创新,琉璃灯工艺术的发展来到了决定成败的十字路口。
在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孙凤军看来,琉璃灯工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极盛的时代,再不求新求变,必将淹没在琉璃艺术发展的洪流中,将被“新常态”下的文化发展所遗弃。从《田园风光》到《飘香茉莉》,到《富贵牡丹》,再到《虾趣》,直到今天的《秋实-葡萄》,孙凤军的灯工艺术之路可谓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创新。
孙凤军在谈到创新时这样认为,创新并不是一味的放弃过去,放弃经验,它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琉璃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管是处于不被人知的时代,还是处在人们爱不释手的今天,都应仔细分辨其中的经验和糟糠。对于传统灯工艺术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革新或剔除。他表示,琉璃灯工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工艺,空谈技艺创新;另一方面,更要体现时代精神,跟得上市场和人们的审美变化。
孙凤军一再强调,“作为一个灯工艺人,我不否认传统琉璃工艺的优势,更对立足于传统技艺的创新情有独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的同时,立足于时代的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琉璃灯工艺术。”
“近五十年来,我从炉旁小童,到今天被人们称之为灯工老艺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沉淀,使我对琉璃灯工艺术的发展轨迹看的无比清晰。外人看来,我在一瞬间走在了灯工艺术发展的最前沿,哪知我背后创作的辛酸。过去的一年我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成功制作出了琉璃灯工佳作《秋实·葡萄》,其实多年来,很多人都能做葡萄,然而葡萄这个作品却很难在国内评比中脱颖而出,我也曾经拿葡萄这个作品参赛,大多无功而返,就在今年初的一次意外境遇,让我对葡萄这个作品有了创新的想法。春节前后,南美红提的价格可谓高的吓人,但是孩子们却喜欢吃,儿子给孙女买了一盒,孙女洗后给我送过来说,爷爷你吃。我看了看说,葡萄上的霜还没洗静呢!话音未落,葡萄上的这层霜就在我的眼前又闪了一下……是啊,挂霜的葡萄没人做过,灯工葡萄挂霜绝对会增加葡萄的逼真度。有了这层意思,我的手便开始动了,又让儿子买来了几穗更新鲜的葡萄,一观察就是好几天,一实验就是大半年,光是废料就攒了几大堆,近百次的失败后,感觉效果仍然不满意。实验的脚步停了下来,是不是手法出现了问题,还是思路压根就不正确,此时正值秋天葡萄的成熟期,我又再一次走进了葡萄园,看着一穗穗葡萄由青变红,葡萄上挂的那层霜也更是看得清晰……又是近两个月的试制,终于挂霜的葡萄《岁岁平安》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被行业领导、同行同事大加赞赏”。
过去的一段时间,人们一直把“新常态”这个词挂在嘴边,我也经六十多岁了,整日在研究琉璃灯工艺术,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新常态”,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的琉璃灯工研发不停步,只要是我的创新思路不停歇,只要是我的奉献感觉不变化,那么琉璃灯工艺术的发展定然会走在这门艺术的最前沿,定会为“新常态”下的文化层面蓄力添彩。
版权所有:中国日用玻璃协会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01号 利生写字楼711号 邮政编码:100006 E-Mail:cnagi@126.com
联系电话:010-65248399(综合业务部) 010-65227453(信息会展部) 010-65220197(会员部、办公室)